一别四年,《大宋少年志2》于近日开播,以元仲辛和赵简为首的少年们在大宋愈加风雨飘摇之际,斗智斗勇闯西夏,群威群胆护家国。如果说前作是用“青春报国+脑洞幽默”的热血故事完成了破圈,第二部则在叙事格局、故事空间均有所升级,尤其将主题立意从“七斋一体生死不弃”拓宽到了“庙堂交锋家国大义”,彰显古装悬疑剧在类型创新上的又一次有益尝试:在真实历史与虚构情节的平衡中,把握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将大历史观和时代价值赋予核心人物、引领情节设计。
《大宋少年志2》的一个关键情节是男主元仲辛的身世之谜,这极大地影响了剧情的走向与深度。这位生于大宋的少年在经历了为大宋舍生忘死、维护家国大义之后,竟发现自己是拓跋传承、拥有鲜卑血统,继而产生了对身份认同的迷茫。从人物设定上看,虽没有摆脱《天龙八部》中乔峰的影子,但剧作并没有纠缠于个人血脉的一隅之见,或让元仲辛迅速选择一方“站队”,而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发,通过历史观解析大历史,让人物命运在复杂境况中迎接未知挑战,并在更高维度上收获真正的成熟与成长。
剧中,赵简对元仲辛说:“炎黄二帝之时,天下不过中原。岁月流转,一个个氏族的融入,才成就华夏之威。家族的过去,只是史书上的印记,生在大宋,长在大宋,说一样的话,写一样的字,那就是宋人。”元仲辛颇有所思地说:“或许未来有一天,现在的辽和夏也成为大宋的一部分。有可能那时候都不是大宋了。”赵简回应道:“但华夏永远都在。”
今年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特别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用大历史观看待历史,就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历史表明,中华民族在最危急时刻也没有分崩离析,正是得益于广大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回望来路,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步入新时代,巩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基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更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灵魂。唯有各族人民如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何中华民族的家国观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支撑所在,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精魂所系。
这种着眼文明格局与文化传承的大历史观,看似和主打烧脑、反转的悬疑剧相隔甚远,却正是《大宋少年志》的特质所在。通过元仲辛的身世之谜,观众不免会想起这部系列故事的背景:庆历年间,北宋为免除战事,维护各民族间的和平与稳定,借秘阁之名培训少年暗探。从大宋闯荡到西夏刺杀,剧作一面不遗余力地展现“七斋”六人“此生已投大宋,沥血叩心;来世再入华夏,九死而无悔”的少年志、英雄气,一面不断深化和拓展“维护各民族和平稳定”的价值意义,将主人公们“少年自当沥血叩心,防天下战乱”的爱国豪情,向深邃与广阔处又推进了一步。
因此,在被观众津津乐道的剧情反转和青春语态之外,《大宋少年志》在主题创新和立意升级上对同类题材的启发或正在于此:在历史的厚重与延承中,它将大宋少年爱国、护国、为国的“燃”与当下更开阔的时代主题的“新”进行了融合,在热血悬疑的故事背后,以中华大历史观的更大格局,通过宋代少年的视角,展现出现代中国的历史观、民族观、家国观。观众也跟随着主人公的蜕变成长,理解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逐步形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的历史,而正因其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中华文明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才成为我们的精神之源、团结之根、和睦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