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首歌最好的方式是设成闹钟,而传播一首歌最好的方式就是列为禁曲。

时间:2022-01-18       来源: 娱乐之窗

  距离春节还有十几天,没有人关心春晚,只在乎还能不能回家过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年的日子艰难,春晚的日子更难,到今天连节目单也还只有“网传”。

  不知不觉已经2022年,但我对春晚的记忆还停留在千禧年以前。

  在我觉得年轻人已经不会再被春晚吸引的时候,00后居然已经成了春晚的观众主力。

(图片来源于酷云数据)

  根据数据统计,去年春晚的受众中,18岁以下和55岁以上的人群看得都挺满意,就18-34岁的觉得春晚最没劲。

  原来我还在这叭叭吐槽春晚呢,人家已经把我淘汰了?

  01

  “春晚不好看,还真是你的问题”

  众所周知,历年春晚的满意度通常都在90%以上,虽然每年公布都被吐槽,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人家说的是真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三十岁的人是最不喜欢看春晚的,但每年也是这群人在网上蹲春晚节目单,就为了看一眼那上面有没有赵本山。

  12月底微博上曾有一份网传节目单,那上面的流量明星足够撑起半个娱乐圈,路人心中毫无波澜,只有粉丝在狂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有理由怀疑每个饭圈女孩在除夕夜都在加班,她们守在春晚前,就为了体会爱豆出现在春晚舞台上的与有荣焉,然后开始“转发、评论、刷热搜”的数据三连。

  毕竟春晚的辉煌都在零几年之前,2010年春晚的满意度只有不到两成,46.5%的人都认为这届不行,那时候刚好是00后的童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80后和90后熟悉的那群人,都已经到了退休之年。

  35岁在互联网行业已经到了下岗的年纪,83年生人的春晚,也赶上了这股中年危机。

  就算你是央视一套,也架不住岁月催人老,贾玲从女汉子变成婆婆也只用了5年时间。

(2015年春晚小品《女神和女汉子》)

  朱军、康辉、董卿、周涛、李思思、撒贝宁都成为了过去式,主持团队也有了很多明星跨界。

  就像每个“80/90/00后”都是老一辈带过最差的一届,明明之前还在吐槽主持人的口误,一旦看不见他们之后就开始想念。

  没有撒贝宁的主持天团平均海拔是高了,就是年味儿差了不少。

  但没有了赵本山和宋丹丹,大量影视演员又开始挤兑喜剧演员的空间,春晚上语言类节目的质量滑坡都叫人不忍心看。

  演个小品为啥也要哭哭啼啼?估计领导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怎么也得带点现实意义。

  小品演员拼命的样子,像极了老板问你的那句:你的价值在哪里?

  长大了就总觉得春晚就像一部职场剧,天降的流量不能放弃,就只好抢了原本演员的生意。

  语言类部门也不能一直返聘退休老前辈,曾经对着朱军抹泪的“巩哥”现在都是“巩爷爷”了,怎么也应该让人家回去过个团圆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我看着沈腾和马丽,总感觉在看娱乐综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一辈看春晚是习惯,小一辈看春晚是追星,合着就中间一辈还在追忆往昔。

  熟悉的主持人不见了,熟悉的喜剧演员退休了,80后、90后记忆中的春晚已经不在了。

  既然怎么也唤不回中间年龄层的心,那还不如紧紧抓住最年轻一代的喜好,等习惯了这一波春晚的他们都长大了,春晚的满意度很可能就是24K足金的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于二三十岁的那些人,就让最美的春晚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里吧。

  02

  出道即巅峰,不服不行

  这事也不能怪80后和90后太守旧,实在是早些年的春晚太牛X。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钟缓缓倒数10下,一片黑暗中,红衣大头娃娃摇摇摆摆地走了出来……”

  早些年春晚的倒计时环节,在现在的人看来,诡异得堪比灵异传说,但当时守在电视机前的人民群众根本管不了这么多。

  因为当时的春晚,可能是全国胆子最大的综艺节目。

  1983年春晚首次尝试了电视直播,开创了电视台逢年过节就加班的传统,为的就是让五湖四海在除夕这天晚上都能跟赵忠祥同步倒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往今来,任何新产品的推出,都要重视用户体验,老百姓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当年的春晚,除了直播还有点播,设置了4部热线电话,北京地区的观众可以为喜欢的歌手打call。

  好在听歌这方面没有太大的南北差异,当时还年轻的父母辈在电视机前,看到李谷一用婉转的歌喉唱着《乡恋》,也会兴奋地给广播大院寄慰问信:兄弟懂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毁掉一首歌最好的方式是设成闹钟,而传播一首歌最好的方式就是列为禁曲。

  80年代的李谷一不是德艺双馨,而是代表了“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靡靡之音。

  她用半声唱法演唱《乡恋》,比当时体现革命斗志的气声唱法更为婉转好听,却被上层批评为“黄色歌女”,顺带着把这首歌也给禁了。

  可能群众的耳朵是有点叛逆,逮着点播的契机,一口气让李谷一在春晚上连唱了7首歌,顺便奠定了《难忘今宵》的江湖地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直到今天我每次听到“难忘~今宵~难忘今~宵~~”,都觉得嘴里有股饺子味。

  八九十年代的春晚正处在事业上升期,出道即巅峰,以至于那时候的语言类节目都太难超越。

  不知怎么混进春晚主持队伍里的姜昆和马季,在报幕的时候“夹带私活”,猝不及防抖观众一脸包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早两届春晚上还有市面上最早的吃播节目,一个当众《吃鸡》,一个大碗《吃面》,还是环保无实物版,绝不浪费一粒粮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后来还有巩汉林和赵丽蓉、赵本山和宋丹丹、郭达和蔡明、黄宏和林永健……

  总之有了春晚之后,别管你是中国首富,还是小门小户,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同一个中国,同一个春晚,全国各地人民家里都是同一个背景音。

  电视里的倪萍热情洋溢,饭桌上的年夜饭冒着热气,全家老少齐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吃年夜饭、一边看春晚,想起这场景都觉得心暖。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现在的春晚对当代80/90后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了,但它早已经有了比“春晚本身”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为要是不看春晚,最后那点年味儿也就没有了。

  03

  春晚不重要,春晚时刻才是最重要的

  小时候期盼春节,到了腊月,不管是街上还是家里,都是一样红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二十九就可以不用做作业了,三十当天可以去跟周围认识不认识的小伙伴疯玩一下午,傍晚回家有吃不完的花生瓜子,代价就是接受爸妈的指挥,帮忙贴春联、摆碗筷。

  等到春晚的时间,大家围在一起对着电视机评头论足,要么甩扑克,要么摸麻将,要么一桌甩扑克一桌摸麻将。

  再晚一点外面就有放炮的了,一家子里总有一个人在窗外第一声“咻——啪”响起的时候,就招呼老老少少快看有人放花。零点一到,外面的爆竹声噼里啪啦,根本听不清屋里董卿在说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要不说人类可能是地球上最贱的物种,当物质丰富到宠物狗的六岁生日也能办得跟春节一样隆重的时候,小时候的快乐也“咻——啪”地没有了。

  以前过年还讲究个前摇,“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现在过年之前先打怪,从腊月二十二到二十八都是上班七天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算是福报大王马先生,在连上7天班之后,也只想躺平了。

  烟花爆竹禁放之后,从除夕到初七,小区里连个电瓶车的防盗警报声都不见响。

  过年的仪式感没了,年味儿也就没了。

  所以要是除夕没有春晚,那跟清明有什么区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说短视频教会我什么道理,那就是BGM的重要性。

  春节的传统有很多,只有春晚是最佳气氛组。

  在除夕的时间点,只要有人在的屋子,就是春晚演播大厅,所有屋里传出的都是一个声音。

  不同饭圈在此时和谐共处,还能互相提醒别错过了谁的出场,搞不好就有听见声从厕所飞奔出来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客厅的发明者应该感谢春晚,这个空间只有在看春晚的时候才会利用最大化,为一家老小提供新年倒数的条件。

  哪一天要是没有了春晚,我在七大姑八大姨的聊天中,都走不过三个回合。

  二舅姥爷至今也听不明白我是干嘛的,三姑奶奶想让我明天就跟村口的二丫领证,但是再话不投机的亲戚,好歹也有春晚这个共同语言。

  虽然这么一台晚会有诸多问题,但它对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夕晚上的春晚,就相当于八月十五的月亮,就算圆得不完整,也不妨碍“天涯共此时”。

  毕竟吐槽春晚,也是过年的一种方式。

  参考资料:

  1、2020春晚关键词:疫情、流量、被抛弃的8090

  2、吃鸡、禁曲、灵异,曾经的春晚居然这么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