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晚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
开幕式现场
44个来自
河北省阜平县乡村小学的
娃娃们组成的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
代表中国
向世界唱响《奥林匹克颂》
太行山深处清澈的
童声响彻夜空
虎头虎脑的质朴童趣
令人难以忘怀
舞台下
78岁的音乐老师邓小岚热泪盈眶
感慨万千
“马兰的孩子走向世界啦!”此刻,邓小岚最想把这个消息说给父亲听。
图片来源:央视频
邓小岚的父亲邓拓为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这份诞生于峥嵘岁月的《晋察冀日报》是《人民日报》的前身。马兰是父亲战斗过的地方,也是邓小岚幼年生活过的地方,她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
邓小岚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化系,毕业后分配在山东省泰安制药厂工作,1994年取得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1995年回到北京,在北京市公安局科技处工作至1999年退休。退休后,她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常常回到马兰村,默默为村里做事,先后帮助该村翻建学校、修路种树、改建水冲式厕所、救助贫困户和贫困学生、发展旅游等。“我愿意回到这个村子,不光是因为我父亲曾经在这里待过,更是因为我觉得这么一个有革命历史感的村落不应该被人遗弃。当年村里的人为了革命付出了生命,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去帮助他们发展,而不是遗忘他们。”
2003年清明节,邓小岚回马兰村为烈士扫墓。活动结束后,本想和孩子们一起唱支歌的她却发现这里的孩子什么歌都不会唱。“我从小就爱唱歌,也喜欢音乐,我觉得没有音乐的人生太苍白了,当时我特别心酸。”第二年,她从亲朋同事那里募集乐器,成为村里第一位全才音乐老师,教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吉他……邓小岚利用周末和假期给孩子们上音乐课,当年没有高铁和高速公路,她需要一大早赶公交、换地铁,从北京西站乘火车到河北定州,再换乘班车,赶到马兰村经常是傍晚6点多。
2006年,邓小岚成立了马兰小乐队,小乐队认真练习了中外民歌《雪绒花》《山楂树》《送别》等,这正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前身。邓小岚从父辈的手中接过火炬,用无私的付出照亮平凡的生活,更以音乐照亮孩子们的未来。
图片来源:保定日报
马兰村的成年人多在外打工,一出去就是大半年,孩子们则成了留守儿童,除了山里哪也没去过。邓小岚想办法给孩子创造机会,带他们外出表演。2008年,邓小岚带领小乐队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马兰小乐队小型音乐会”,演出很成功,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此后,孩子们陆续登上了北京电视台、湖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
2013年,邓小岚决定在马兰村的山谷里举办森林音乐会。县里帮着建舞台,邓小岚常骑电动车去盯进度。有一天,她急着去看工地,不小心栽进路边大坑,左腿摔成骨裂……养伤期间,她坚持每天用电话“指挥”音乐节筹备。最终,首届马兰儿童音乐节成功举办,歌声再度飞出大山。
2014年,邓小岚带领孩子们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清华,孩子们参观了二校门、工字厅、水木清华,到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参观、做客,并在近春园遗址公园表演了精彩节目。孩子们表演的器乐合奏《欢乐颂》等乐曲,赢得了在场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2021年,阜平县城夏学区校长刘凯接到了一通陌生电话。对方自称“北京冬奥组委”,提出想去学校看马兰小乐队演出。原来,筹备开幕式时,总导演张艺谋想邀请大山里的孩子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并得到了北京冬奥组委的支持。张艺谋说,第一次听到这些孩子的歌声时,大家都非常感动,“孩子们特别的真诚,特别的淳朴”“我觉得这是天籁之音,它真的是传递了我们今天新时代的新面貌——人民的下一代的新面貌”。
图片来源:人民网
心有多真挚,舞台就有多大。这一回,娃娃们站在了世界瞩目的舞台,用希腊语唱响奥运精神。歌声的背后,这位78岁的清华人写下了自己的寻梦环游记:
18年前,邓小岚为孩子们带来了最好的精神礼物——音乐。
18年来,邓小岚在北京和马兰之间来回奔波,却从没有觉得辛苦。
18年后,邓小岚培养出了200多名学生,其中10余人在大学里读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马兰小乐队的孙志雪是马兰村第一个考取音乐专业的孩子。孙志雪说,在闭塞的小山村,“邓老师像一束光,启发和鼓励我们,走出一条更精彩的人生路”。
“铁贯山高高
胭脂河流水潺潺”
在邓小岚为孩子们谱写的歌词中
是清华人行胜于言
默默奉献的故事
是革命后代红色传承
探索追梦的承诺
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孜孜不倦
不懈追求中国梦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