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被视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之作!

时间:2020-04-02       来源: 娱乐之窗

  1984陈凯歌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黄土地》横空出世,这部电影的摄影师是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的标志性作品,被视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之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获奖无数,被认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第一次走向国际的伟大的尝试。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有关救赎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贫困的陕北地区,八路军文工团团员顾青,为采集民歌来到翠巧家,在朝夕相处了一段之间之后,顾青讲述起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翠巧听后,心生向往。因为,此时的翠巧被虽善良,可又愚昧的父亲,定下了娃娃亲,即将在四月里完婚。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心有不甘决然逃出夫家,划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

  翠巧的命运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注定着是一个悲剧。翠巧爹是黄土地农民的典型代表,他总是正襟危坐着,象征着不可动摇的腐朽的权威。而翠巧弟憨憨总是不说话,他躲在一边,静静地观看着这不断重复的悲剧。

  翠巧看着要出嫁的新娘,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悲苦,因为她很清楚,这也是她的命运。对于女儿婚姻的悲剧,翠巧爹却将这一切,都归于一个“命”字,他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庄稼人的规矩”。

  而翠巧不想被“庄稼人的规矩”所牵绊着,她想要逃离,充满着对新的生活向往。于是她决定抛弃这层牵绊让顾青带她走时,却被“规矩”所阻碍。她想要打碎,拷在这片黄土地上这一把牢靠的枷锁。

  于是,在顾青走后,翠巧嫁人的那天,她以自己的方式告别家人之后,撑着孤舟远去。不知道这是奔向自由,还是什么。那河水滔滔,黄土渺渺,其实,已经在预示着她的失败,那奔向希望的小舟,注定淹没在滔滔的流水之中。

  八路军文工团团员顾青,更像是一位启蒙者,是黄土地的客人,也是代表先进观念的闯入者。

  顾青是去搜集民歌的,他想要寻找的是民歌的源头,这个古老民族的灵魂。他教憨憨唱“镰刀斧头老镢头,砍开大路工农走”的新曲,试图用用语言、观念拯救这片黄土地。

  可惜他初来乍到,不懂得黄土地上的生存困难,封建落后的传统习俗,他向众人描绘着南方男女平等的美好情景,他笑话翠巧爹的吃饭祭天,都好像是在打破这种枷锁,但沉重的现实,活生生的暴露在观众面前。正如导演所言:“黄土地的世界不是一个话语所能拯救的世界,正如它不是话语所能表述的世界。”这不仅是导演的无奈,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

  电影开篇的风吹黄沙的萧瑟,就直接给了观众一个无力、无奈而又无助的基本意象。而突然出现的迎亲队伍,从一个大的远景来看,小的就像是一群蚂蚁,在这广袤无垠的黄土之上。这是他们守护的黄土地,同时也使得他们无从挣脱的牢笼与枷锁。

  整个画面都摆脱不了“黄”这一颜色,比如说,黄土,黄河。在“黄”颜色的基础上,在人物身上大量使用了红色、灰色、蓝色。

  “红色”被使用在新娘子、腰带上,它是一种陕北的象征,代表了一种解放性的思想,是一种“烈”的外现。而始终穿着“红”色衣服的翠巧,虽受着封建思想的压迫,但她特别具有解放意识,敢于反抗,请求顾军带他走出陕北。

  “蓝色”代表了解放军,是一种代表权利的颜色。“灰色”便是一种贫困,劳作人民的象征。

  在表达翠巧的死,整个画面,没有正面描写,用了两个画面,一个是翠巧开向远方的船忽的不见,消失在水面,二是翠巧的头巾飘在水面,底下还不断有水泡往上冒。画面非常别出心裁,不愧是大师傅的作品。

  信天游的歌声,回荡在山梁上,那是黄河儿女的命运哀歌,也是黄土地的精魂。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力作,它唤起了国人的民族情怀。当然 ,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电影了,因为时代的列车呼啸前行,带走了很多东西。

  本文由江南影视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每篇文章均有相应影视资源(上映),并且,想要看的任何电影,影视资源,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私信或者在直接在评论区留言即可。

相关推荐